去中心化金融到底去的是什么中心?

2025-07-28

  

去中心化金融到底去的是什么中心?

  DeFi 像是一场游戏,在一个充斥着无数信息和判断的蛮荒之地,每一个决策最终都会转化为收益或亏损,我并非赌徒,但我确实乐在其中,更别提 Web3 这种颇具朋克气质的技术也让我非常着迷。

  去中心化,这是 Web3 的关键词之一。可是,中心化的金融(下称CeFi)、中心化的互联网、中心化的生活到底招谁惹谁了?去掉了中心这个世界会怎么样?去中心化究竟是收割韭菜的概念,还是实际可行的理念?

  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,本文将从去 CeFi 与 DeFi 判别标准入手,为上面这些复杂的问题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考基底。

  某种金融形式或主体是否去去中心化的,一共有三个判断条件分别是:资产托管权、交易自主权、治理权。只有这三个条件全部满足,才能被称为是 DeFi。

  比如说,如果我们把钱存到传统的银行,相当于是把钱托管给了银行,银行开了一个账户来记录资产的变动情况,那这种模式就是 CeFi。

  CeFi 需要有一个主体来作为资产流通的中介,市场上的所有人在进行交易的时候,都必须通过这个中介才能完成。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前,CeFi 的存在是必然的。

  早期 CeFi 的诞生是因为国家打仗需要向贵族举债,那每一个贵族提供了多少钱?战争结束后能分到多少好处?这些东西都必须清清楚楚的记下来,背后需要有一个强信誉的主体来记账。

  到了现代依旧如此,比如说,为什么只需要扫一下对方的收款码,对方就能收到付款?为什么他账上多出来的钱,恰好就是我账上少的钱呢?

  现在我们通过密码学的算法,自动生成公钥私钥进行匹配,然后把这些记录都储存在数据库里。为了保证这些记录是真实可靠、不可篡改的,我们依旧需要某个中心化的机构来承担记账的功能,如果出了什么岔子,它就得负责。

  归根结底,CeFi 的核心功能其实就是记账,我们把资产托管给它们,主要是为了记账方便,而我们创造出这种模式的心理机制是,我们始终无法100%确定,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会不会真的履行自己的承诺?到底是不是个骗子?

  2008 年 10 月 31 日,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 《Bitcoin: A Peer-to-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(比特币:一种点对点的电子货币系统)》,从此,CeFi 的绝对地位被动摇了。区块链技术,简单地来说,就是一本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簿。

  这种技术的颠覆性就在于,任意两个点对点的交易者,无需任何第三方来记账,交易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不可篡改的账单,这足以取代 CeFi 的核心记账功能,因此我们的资产也可以由自己来保管。同时,建立在区块链之上的智能合约,又能保证借贷双方按照合约自动履行自己的承诺。

  智能合约是一种计算机程序或交易协议,旨在根据合约或协议条款自动执行、控制或记录事件和行动。智能合约的目标是减少对可信中介的需求、仲裁成本和欺诈损失,以及减少恶意和意外例外情况。——

  但是,它能解决欺骗的问题吗?如果有人在区块链上面骗了你,你要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?

  很遗憾,答案是只能认栽。比如说,近期非常火的 MEME 币赛道,出现了很多推特打钱的项目,这些项目90%以上的归宿都是被骗或者被割,根本没有任何维权渠道,最多就是去对方的推特下面骂人出出气。

  我们没办法保证这个世界都是好人,但 CeFi 有一系列配套的强制措施来惩罚坏人,这是 CeFi 的优点。

  总而言之,区别 CeFi 与去 DeFi 的第一个判断条件是:用户的资产是否由自己保存?

  如果用户将资产托管给某个主体,则是 CeFi;如果用户自己保存资产,这还不足以称为 DeFi,需要进入下一层判断。

  在国内搞数字货币投资一定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,出金。出金损耗最低的方式是 C2C 转账,其他手段多少都要付一些手续费或者跨境转账费,但 C2C 转账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,如果不小心收到了来路不明的黑钱,这笔转账会被立刻叫停,银行账户也会被冻结。

  为什么银行会知道这笔钱是黑钱?这就是交易自主权的体现,中心化的金融机构可以随时监控并制止你的交易,我们仅享有交易权,但这并不是交易自主权。当然,这是一种很好的机制,我们让渡出了部分的隐私来对抗图谋不轨的坏人。

  问题是,如果某个金融机构放弃了托管资金,但依旧保留交易的监管,那么这样的金融机构算什么?

  币安、欧易就是这样的机构,我们可以称这类交易所为引入了 CeFi 交易机制的 DeFi。

  比如说,在我们可以在币安买币,然后转出到 Web3 钱包来自己保管资产,你也可以随时把资产放到币安里,但是只要你想在币安上交易,就必须受监管,币安也有权力冻结你的账户和资金。

  去中心化、安全性、交易速度,这三者是 DeFi 交易的不可能三角,币安这类机构的运作模式跟 CeFi 大同小异,牺牲了部分的去中心化,但是保证了安全性和交易速度。我们在链上直接进行交易时,经常会碰到卡链或者资金长时间没到账的情况,相比之下,币安的交易体验还是相当丝滑的。

  假设不使用币安这类交易所,只用 Web3 钱包来进行链上交易,那么我们算是参与了 DeFi 吗?可能算也可能不算,这取决于你交易的到底是什么代币,因此还需要最后一个判断条件——治理权。

  就拿现在的 Tether 公司发布的主流稳定币 USDT 来说,如果我们在 Web3 钱包持有并交易 USDT 那么算是在进行 DeFi 交易吗?

  其实不算,Tether 公司虽然放弃了资产托管和交易监管,但 Tether 对 USDT 保留了治理权。2023 年 11 日,美国司法部联合 Tether 公司、OKX交易所,冻结了价值 2.25 亿美元的 USDT,这批被冻结的 USDT 属于东南亚某涉嫌经营「杀猪盘」骗局的跨国人口贩运集团。

 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能看到,Tether 公司是有权力冻结 USDT 的,实际上 Tether 公司对 USDT 的治理权在它们的白皮书里也明确写到了。发行 USDT 一共需要三层结构,第一层是比特币区块链(现在各大链上都有),第二层是 Omni Layer 协议(也可以是其他协议,比如 BRC-20),第三层是 Tether Limited 协议。

  USDT 代币治理权的关键就是这第三层 Tether Limited 协议,因为 USDT 是法币稳定币,每一颗 USDT 的价值要与 Tether 公司的存款或等价物一一对应,Tether 公司每发行一颗 USDT 则需要证明自己公司有对应的 1 美元的资产,反之如果 Tether 公司的资产减少,则它们必须销毁对应的 USDT,这就是 Tether Limited 协议的作用。

  当然,这里的 Tether Limited 协议具体写了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谁能控制这个协议,谁就能控制 USDT,显然这里的控制方就是 Tether 公司,它们有权力修改这个协议里的任何内容,进而拥有对 USDT 代币的治理权。

  简而言之,治理权的核心是,是否存在某个超级管理员,能够修改协议里的规则。

  因此,即便某个机构不存在任何资产托管,也不关心用户的交易,但它依旧不是 DeFi。类似于 Tether 的机构,我们可以称其为引入了 CeFi 治理的 DeFi。事实上,目前很多所谓的 DeFi 都保留了 CeFi 治理。

  那么,到底什么才是纯粹的 DeFi?从定义上来说,就是将资产托管权、交易自主权、治理权这三个全部让渡给使用者,著名的Uniswap就是一个纯粹的 DeFi 交易所。

  在 Uniswap 中,所有系统参数,如交易手续费率、流动性挖矿规则等,都是通过社区投票来决定的,一旦协议通过部署到以太坊区块链上,任何个人或组织(包括开发团队)都无法任意修改规则或关停服务。关于 Uniswap 的设计,限于篇幅,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聊。

  去中心化确实非常吸引人,我们受够了总有人能够管着我们、拿捏我们,受够了我们的隐私被随意的窥探、贩卖,但就像所有吸引人的概念一样,一旦落到的实践的层面上,便很难让人满意。

  虽然我探索 Web3 时间不久,但已经看到了许多一有格局就被割韭菜的案例,很多项目一开始就是奔着赚钱去的,只是利用了一些符号、一些概念来进行包装。去中心化世界里面的骗子,并不比中心化世界的更少,甚至因为区块链的匿名和难以监管而变得更加猖狂。

  很抱歉这篇文章的落脚点又沦为了中庸的辩证,或许我们不应该在概念层面纠结,澄清概念的主要作用是祛魅,让我们能更好的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项目、技术、事件上。

上一篇:大姜:工厂老师傅抢当讲师?秘密是“技能NFT化
下一篇:币圈主流货币介绍!小白入币圈必备知识大全